活法(修订版)
ISBN 978-7-5060-3660-3 出版发行 东方出版社 版 次 2010年10月第2版 印 次 2010年10月第11次印刷 曹岫云 译
推荐序一 稻盛哲学的原点
阳明哲学归纳起来,就是著名的“四句教”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序言
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
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人生的目的在哪里?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,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,我的答案是:提升心性,磨炼灵魂。
人生在世,为欲所迷,为欲所困,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。如果放任这种本性,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、地位和名誉,就会沉湎于享乐。
当然,生活需要丰衣足食,自由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,希望立身出世也是进步的动力,这些都不应一概否定。
然而,上述一切只能限于现世,再多也不能带往来世,今世的事情必须在今世清算完结。
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,那就是“灵魂”。当死亡来临的时候,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、名誉、财产就得统统放弃,只能带着你的“灵魂”开始的征程。
因此,如果有人问我:“你为何来到这世上?”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:“是为了在死的时候,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,或者说带着美好、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。”
我们降临俗世,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,尝尽人间的苦乐,或幸福或悲伤,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,我们都不懈地、顽强地努力奋斗。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,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,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,涵养精神,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。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,除此之外,人生再无别的目的。
今天比昨天做得好,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,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、不懈的工作、扎实的行动、诚恳的修道,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。
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,为什么只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?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,提升我们的人格。把苦难看作考验、看作机会,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。
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——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。
所谓“现世”,是上苍赐予我们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,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炼灵魂的一个场所。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提升心性,磨炼灵魂。简单的说,就是这样。
第一章 实现理想
持续努力,变平凡为非凡
眼睛可以眺望高空,双脚却必须踏在地上。梦想、愿望再大,现实却是每天必须做好单纯、甚至枯燥的工作。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一毫米、一厘米都要挥洒汗水,把横亘在面前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。
不错过今天,认真工作就能看清明天,明天再认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周,一周认真工作,就能看清后面的一月……就是说,即使你不去探索遥远的将来,只要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瞬间,以前看不清楚的未来的景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你的眼前。
与其莫名其妙为明天烦恼,与其苦思冥想去制定长远的计划,还不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。这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办法。
天天钻研创新,孕育巨大的飞跃
不选择捷径,一步步、一天天拼命、认真、踏实的工作,积以时日,梦想变为现实,事业获得成功,这就是非凡的平凡人。
但是,说“持续”重要,并不是说“反复做相同的事情”。“持续”与“重复”是两回事。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。而是今天胜过昨天,明天胜过今天,哪怕是微不足道,必须不断地改良、改善。这样的钻研创新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剂。
不论做什么事,动脑筋改进的人与漫不经心的人相比,时间一长两者之间就会产生惊人的差距。
在昨天努力的基础上再下工夫改进,今天比昨天稍稍前进一步。想把事情越做越好,这种态度持之以恒,就能产生巨大的进步。不走老路,这就是走近成功的秘诀。
第二章 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
“思维方式”决定人生方向
人生方程式
人生·工作的结果 = 思维方式 × 热情 × 能力
公式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“思维方式”。
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在于它用乘法。比如:某人头脑聪明能力可以得90分,但此人自持有才不肯努力,热情只发挥30分,两者乘积只不过2700分。
相反,另一个人才能平庸只够60分,但他有自知之明以勤补拙,以90分的饱满热情投身工作,结果乘积为5400分,比那位有才能无干劲的人高出整整一倍。
然后,在这之上还要乘上“思维方式”这一要素。而“思维方式”之所以最重要,在于它有方向性,就是说“思维方式”有好有坏。根据“思维方式”的不同,有的人热情和能力向好的、正的方向发挥,有的人却向坏的、负的方向发挥。
因为这个“思维方式”存在负数,所以热情和能力分数越高,而“思维方式”是负值的时,三者相乘的结果(人生·工作的结果)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数。那些智能罪犯把满腔热情用在欺诈、盗窃之类的“工作”上,因为“思维方式”是负数,下场一定不秒。
既然人生方程式用乘法表述,那么“思维方式”必须朝正向发挥。否则,哪怕你才高八斗,哪怕你热情洋溢,结果不仅“抱着金碗没饭吃”,而且难免加害于社会。
后来,我读到福泽谕吉的讲演,其中有一节和我的“人生方程式”不谋而合:
思想深远如哲学家, 心术高尚正直比元禄武士, 加上小俗吏的才干, 再添上土百姓的身体, 方能成实业界之俊杰。
实业界出类拔萃的人物必备的条件——按重要程度排序——像哲学家那样深思熟虑,有武士般清廉之心,有小官吏的才智,有农夫那样强健的体魄。这四条齐备,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“大人物”。
福泽谕吉所讲的深远的思想和清廉的心相当于方程式中的“思维方式”,小俗吏的才干相当于“能力”,有强健体魄能不懈努力相当于“热情”。这样都一一对应——我因此更加强了自信,再次深切体会到“思维方式”、热情、能力何等重要。
自己的人生之戏如何编演
“每一天都极度认真”——这句话非常简单,却是人生最重要的原理原则。
始终保持火一般的热情,不论什么时候,什么场合,什么事情,一概以“极度”认真的态度面对,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创造我们人生的价值,就能将自己的人生之戏演绎得精彩纷纭。
缺少认真和热情,不管你拥有多么过人的才智,不管你希望拥有多么正确的思维方式,你的人生仍将难见硕果。想要构思情节精彩、布局缜密的剧本,想把剧目大纲变为现实,最需要的就是“极度”的认真。
无论何事都认真面对,正面碰击——有时这等于把自己逼入背水一战的境地。就是说,遭遇困难时决不逃避,抱一股憨气傻劲正面迎击。
这确实很难,但你直面的问题非解决不可,这时候,你是躲避困难,逃之夭夭;还是与困难正面对峙,正面交锋。这是能否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。
“无论如何一定要成功”这种迫切的心情——再加上如实审视事物的谦虚态度——那么,你就能抓住平日忽略的极为细微的线索,让你将难题一举解开。
与困难正面对峙,把自己逼进极限,这样的精神状态就能击破“认为不可能”的成见,催生独创性的成果。这样不断积累,就能在人生剧本中注入生命,并让它在现实中展现。
战胜自我向前进,人生大变样
“喜欢”和“投入”是硬币的正反两面,两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:因为喜欢就会投入工作;在投入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喜欢。
不管什么工作,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,从中会产生快乐和兴趣。一旦有了兴趣,就会来干劲,又会产生好的结果。在这种良性循环过程中,不知不觉你就会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。
人真正的能力,应该包括抵制欲望、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已心在内。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,但不能战胜自己贪图安逸之心,不肯努力奋斗,“不能发挥自己天赋之才”,从这个意义上讲,就是缺乏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。
在人生这个漫长的大舞台上要演出雄壮的戏剧,要取得卓越的成果,所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是脑细胞的多寡,还包括无论何时都极度认真的工作,从正面迎击困难,不惜与困难直接交锋的态度。这是成功的唯一方法,也是我们每天都要牢记的原理原则。
诚实地、认真地、拼命地工作——这话听起来平凡无奇,但就在这平凡的语言中隐藏着人生的真理。
第三章 磨炼灵魂、提升心志
日本人为什么丢失了“美好的心灵”
谦虚是日本人失却的美德之一。颔首低头心示恭敬,功劳让与别人,得意时不忘形,互相礼让,秉持一颗审慎谦卑之心。
我想,任何人的任何才能都是天授,不!才能只是从上天借来之物。
因此,杰出的才能,由这才能创造的成果,属于我却不归我所有。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,面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。就是说自己的才能用来为“公”是第一义,用来为“私”是第二义。我认为这就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。
对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
西乡隆盛说过“德高者升官位,功多者厚俸禄”。就是说,有功绩的人予以金钱奖励就行了,重要的领导职位一定要有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。虽是百年以前的老话,却普遍适用,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。
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他所著《呻吟录》一书中明确提出:“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;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;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。”
这三种资质按顺序来排就是人格、勇气和能力。吕新吾希望领导同时兼备这三种素质,如果按重要性排序,那么人格第一,勇气第二,能力第三。
磨砺心志的“六项精进”
不仅领导者需要磨炼心志、提升心性,所有的人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。不仅要机敏,而且要正直;不仅要提高能力,而且要塑造人格。甚至可以说,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。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提升人性、提升心志的过程。
那么,所谓提升心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这不难,这并不是要达到参悟的境界。我想,带着比呱呱落地时稍稍美好的心灵告别人世,这就够了。
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,就是心灵稍经磨炼的状态。抵制自我放纵的情感,让心灵宁静,让关爱之心萌芽,让利他之心滋长,哪怕是一点点。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,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。
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归纳出如下的“六项精进”,作为磨炼心志的指针,我认为十分重要,并向周围的人介绍。
①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
努力钻研,比谁都刻苦。而且锲而不舍,持续不断,精益求精。有闲工夫发牢骚,不如前进一步,哪怕只是一寸,努力向上提升。
② 谦虚戒骄
“谦受益”是中国的古话,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,还能净化灵魂。
③ 天天反省
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,是不是自私自利,有没有卑怯的举止,自我反省,有错即改。
④ 活着就要感谢
活着就已经是幸福,培育感恩之心,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。
⑤ 积善行、思利他
“积善之家有余庆”。行善利他,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。行善积德有好报。
⑥ 还要有感性的烦恼
不要老是忿忿不平,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,不要烦恼焦躁。为此,要全力以赴、全神贯注投入工作,以免事后懊悔。
我经常将这“六项精进”挂在嘴上,提醒自己实行。虽然字面上平凡之极,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,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。不是把这些道理当成摆设,关键是是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。
劳动的喜悦是人世最大的喜悦
我认为发自内心的欢喜和快乐,存在于工作之中。我这么说,肯定有人反对:“工作工作,只讲工作难道不乏味吗?人生需要兴趣和娱乐。”
然而兴趣和游玩获得的快乐,只有在充实的工作之余才能品尝。工作马马虎虎,只想在兴趣和游戏里寻觅快活,充其量只能获得一时的快感。决不会尝到从心底涌出的惊喜和快乐。
当然,来自工作的喜悦,并不像糖果那样,一放进嘴里就甜味十足。有格言道:“劳动有苦根甜果。”喜悦从苦劳与艰辛中渗出,工作的乐趣潜藏在超越困难的过程之中。
因此,劳动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喜悦,玩耍和趣味根本无法替代。聚精会神,孜孜不倦,克服艰辛后,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,世上没有哪种喜悦可以类比。
人类活动中,劳动带来至高无上的喜悦,工作占据人生最大的比重。如果不能在劳动中、在工作中获得充实感,那么,即使在别的方面找到快乐,最终我们仍然会感觉空虚和缺憾。
认真工作带来的果实,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实感,它还直到修行的作用,磨炼人格,奠定我们做人的基石。
在禅宗的寺庙里,僧侣们要煮饭,要打扫庭院,要做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杂差。这同坐禅具有同样的意义。就是说,认真投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,与通过坐禅获得的精神统一,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。这就告诉我们,日常的劳动也是修行,只要全身心投入,也能进入开悟的境界。
所谓开悟,就是提升心性。磨炼心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,就是开悟。而开悟的方法,就是释迦所开示的“六波罗蜜”。
将释迦的“六波罗蜜”铭刻于心
在修佛的道上,要接近开悟的境地,就要实行“六波罗蜜”,这是菩萨道,是磨炼心志、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。有如下六项:
① 布施
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之心。先人后已,关爱别人,抱着这种意识度过人生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所谓布施,本来的意思是施舍。即使付出自我牺牲,也要为众人尽力。没有能力这么做,也要具备这样一颗与人为善之心。
心中充满关爱他人的善念,人就能提升自己的心性。
② 持戒
这一条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,作为人不可为的恶行必须戒除。前文提到的,人抱有种种烦恼,很难摆脱“贪、嗔、痴”这三毒的纠缠。正因为如此,必须着力抑制这类烦恼,控制好自己的言行。不要贪心,不要猜忌,不要嫉妒,不要憎恨……抑制上述欲望和烦恼,就是持戒。
③ 精进
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,全力以赴,就是要努力。但这种努力,必须做到“不亚于任何人”的程度。在序言里,我介绍了二宫尊德的事例,像他那样拼命精进,才能提升心性,磨砺人格。古今东西所有伟人概莫能外。
④ 忍辱
不屈服于苦难,忍得住痛楚。人生本来就是波澜万丈,我们活在这世上,会遭遇各种艰难困苦,但是决不能被它们击垮,决不能逃避,硬着头皮顶住,努力做好该做的事。这就能锻炼我们的意志,提升我们的人格。
⑤ 禅定
浮躁的社会,紧张的工作,快速的节奏,在这样的氛围中,往往无眠深入思考问题。但正因为这样,至少每天一次,我们要静下心来,集中精神,直视自我,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。不必打坐,也不必冥想,在忙碌之中,腾出片刻工夫,静心养性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⑥ 智慧
实行上述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忍辱、禅定五项修炼,就可以理解宇宙的“智慧”,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。到那时就能够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,即宇宙的真理,换句话说,就是接近释迦所说的智慧。
第四章 以利他心度人生
托钵化缘中邂逅人心之美
“利他”之心,在佛教就是“与人为善”的慈悲心,在基督教就是爱。再说得朴实一点,就是“为世人、为社会尽力”。在人生征途中,像我这样的经营者,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,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。
参与新事业的动机每晚自问自答
利他这一项“德行”是击破困难、召唤成功的强大原动力,在参与通信事业时,我对此有深切的体会。
虽然有了这个念头(与NTT竞争),但我却并没有立即报名参与。因为我需要严格自问:在我的参与动机里有没有夹杂私心。为此,每晚临睡前,我都要自问自答:
“你参与通信事业,真的是为了国民的利益吗?没有夹杂为公司、为个人的私心吗?是不是想出风头、要引人注目呢?你的动机真的纯粹吗?没有一丝杂念吗?”
反复这样的自问自答,就是说,是不是“动机至善、私心了无”——一次又一次,我不断扪心自问,借以审视自己动机的真假善恶。
这样,经过了整整半年,终于确信自己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,我这才着手设立了DDI(即现在的KDDI)。
第五章 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
主宰人生的两只看不见的手
根本而言,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,这无形之手有两只。
一只叫命运。每个人来到世上,都带着各自固有的命运。命运的来龙去脉难以知晓,但是我们的人生却处处在命运的引导或影响之中。有人对此持有异议,但我却认为,命运在存在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。
我们确实被某种超越自己意志和愿望的命运之神所支配,它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抛在一边,犹如奔腾的江水,裹挟着我们,一刻不休,滔滔流入大海。
那么,我们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吗?那也不然。因为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驾驭我们的人生,它叫“因果报应法则”。
就是说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善因生善果,恶因得恶果,因果规律,单纯明快。
我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物,都有其产生的原因。这原因不是别的,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。你在想什么做什么,都成为因,而必生其果,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,又成为因,又必有所果。这种因果规律不断循环,构成我们的人生。
命运和因果,这两项重大的原则支配了所有人的人生。命运是经纱,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,两者交织而成人生之布。
人生超脱命运的轨迹,那是因为因果法则这个力量在发挥作用;而另一方面,善行有时并不立即产生善果,那是因为命运的力量在干扰。
在这里,关键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要强于命运的法则。主宰我们人生的两种力量之间也存在着力学上的关系,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过命运的力量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,甚至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。
所以,想好事、做好事,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,使命运向好的方面转变。我们人在受命运支配的同时,又可以因思善行善而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不必担心结果,因为因果必报
看不清因果报应这条法则,不肯轻易相信它,这是因为你只从一个短的时段来观察事物。某种思想和行为要作为结果呈现出来,需要相应的时间。在两年、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,结果往往还出不来。
但是从20年、30年这样长的时段看,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。自我开始创业以来已有40多年,这期间,我见识了各种人物的兴衰起落。从30年、40年这样的时段观察,几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与他们平日的行为和人生态度想一致的结果。
从长远看,诚实的人,坚持行善积德的人不会总是倒霉;而懒散的人,不负责任的人也不会一直荣耀。
确实,有人干了坏事却未见恶报,因为他运势尚佳或侥幸逃逸;有人做了好事却未见善报,因为他一时时运不济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状况逐步修正,结果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大家各得其所,进入他们应有的境遇。
原因和结果之间,简直可用等号连接,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“可怕”两个字来形容。短期来说或许不然,从长期看,善因结善果,恶因招恶果,因果报应准确无误。
“行善而不见其益,犹如草里冬瓜。”中国明代的《菜根谭》中有这样的句子。意思是,行善没有见到报答,好比草丛里的冬瓜,即使人眼看不到,它照样茁壮成长。
因果必报,但需要时间。记住这句话,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,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,行善积德,坚持不懈。
声明: 本文仅是我的电子版读书笔记,所有版权归书原作者